《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1
本文以独特的书信形式,写出了山和海互相景仰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多看别人的优点,真心的喜欢对方,欣赏对方,这样才能成为朋友。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本课两个部分构段方式相似,我重点指导阅读第一个部分,采用边扶边放的方法,把导学与自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习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畅谈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大海,谈出自己的想法,读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学习第一个分句,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晴天的`时候,白云倒映在海中的美丽倩影。第三、四个分句,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太阳西下和月亮升起时,大海变成金色和银子,想象这两种不同的美。
在充分朗读这段后,我让学生说一说大海在其他时候是什么样子,设计成练习的形式:
───────时,你───────,这时的你,看起来真───────;
───────时,你───────,这时的你,看起来真───────;
在课堂上落实读写训练,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提高语文能力。
由于有了第一部分的学习基础,所以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我半扶半放,让学生合作学习。我用过渡的语言引导学生阅读:将这两封信对比着读,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找到它们的写法很相似。我让学生回忆刚才学习第一部分的学习方法,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在相应的地方写上批注,然后全班交流。这样节约了时间,又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2
文章很美,如果说以胡教研员“训练表达”为最终目的,我觉得这一课比16课《伯牙断琴》更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上课思路,整合了《乐园六》P110页的“探究与发现”,不过重点还是放在了“品味排比段”和“拟人”的表达方法上,“我发现有了加点词(晴空万里时、大风吹来时、太阳西下时、月亮升起时),就……”作为《乐园》里出现的题目,提了一下。
另,针对期中检测中,我班“加标点”失分严重的现象,我有意在教学这个排比段前,先引导学生读好第一自然段,体会“有时文雅安静,有时平易亲切,有时变化多端”的排比句效果。再引导学生思考,第二自然段中的三个“;”能不能换成“,”?
分号的用法,不知道孩子们三年级接触过没有,反正混乱的鄂教版不教一次,是真不知道要求的。反正我接班以来,遇到这个标点,大家都说“认识”,实际使用起来很不规范。相信作为整个小学阶段的难点,
各班掌握情况都不容乐观。首先有所悟能举手的只有3、4个孩子,我不急着让他们发言,而是请其中的两位,分别读第一段中的一个分句和第二段中的一个分句。这一读,又有几个孩子悟出来了,还不够!再读!又请几位这样对比着读。渐渐地,更多孩子开始有了朦朦胧胧的意识:大分号的句子长一些。接着指导他们数一数,含分号的分句中还有几个逗号。这下他们都感觉到了——分句很长时,里面本来就需要逗号隔开,如果排比的分句与分句之间再用逗号,就混淆不清了。
我随机在黑板一偶板书:“、,;。”并用“俄罗斯套娃”的形象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孩子们都“噢!”还有机灵鬼想到上个《乐园》中做过的排序题:“国画、图画、美术、艺术”,这说明他们懂了!
当然,“懂了”和“会用了”之间还存着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通过检测,找出知识点上的疏漏,从而在今后教学中有所针对的,至少也是有所倾斜的,去完成某一既定目标。相信,这就是检测真正的含义。
不管是老师、家长、或是学生,都不该把分数看的那么“值钱”,去把“一、二年级90分以上和四年级比,以此说明孩子成绩如何退步!以前总是甲+红旗,现在经常甲-甚至乙,就是老师或学生出问题了!”更是一叶障目的想法。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考核方式越来越复杂,分数又能代表什么?唯有在每个知识点上扎实、落实,查漏补缺,才是每一次检测真正的目的所在。当然,从本次期中检测,也要看到自己一直以来的问题:出题偏难。以至于期中由育才本校统一阅卷的优秀率为66.7%,而平时自己出的单元检测优秀率都在30%左右,造成部分家长的不必要恐慌,给学校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还是老观点:平时抓紧,考难,多暴露问题,让学生有紧迫感;到了真正的大考才能让学生、家长、学校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看来,在这里行不通!老观念要改!
《山和海的书信》教学反思3
一节课上下来,五易其稿,从清晰到混沌再到清晰,这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
1、充分的预设才能有精彩的生成:
刚开始上了两次,效果都很不理想,自己也感觉很费解,请教师傅,原来是因为预设不充分。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教学是艺术,但不能随意,我们充分设想学生的各种反映,就是为了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的疏和导。比如有一次试教,学生对于“意气风发”不理解,我就引导:“那青年在你心中是什么形象?”学生答道:“是我哥哥那样的!”当时我确实没有做到这个预设,我想是不是因为我的提问让学生产生歧义,于是修改教案时,我将问题改为:青年在你心中是什么样的?后来几次试教,学生就能谈出有朝气的感觉来了。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当学生的思想无限飞跃时,教师就需要熟悉各种“小道”,以便随时随地都能引导学生向着学习目标走去。一路上的学习体验还是属于学生,教师在充分预设后有效地引导也将带来精彩的生成。
2、注意倾听学生:
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上课,不是在教学生,是在看课,不是关注学生,于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就成了一个重点。那怎么还呢?我觉得注意倾听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这就是“还”。注意倾听学生,能够更好的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学习还给学生;注意倾听学生,能够更好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将思维还给学生。记得试教时,我有点太过依赖教案,没有多多注意倾听学生,感觉在情感上就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后来,我丢开教案,只记下大致的思路,而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到倾听学生身上,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教与学的和谐共生,思与情的火花碰撞。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一节课上下来,总是有些遗憾,但从中我也有了许多的收获,当然更多的是看到自己的不足,如教学语言的丰富、凝练,语气语调变化等等都还需要打磨。不管怎样,今后的学习之路还长着,只愿自己的教学技巧能越磨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