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结号》观后感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观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集结号》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集结号》观后感1我想,就90后的大多数而言,对革命片少有感兴趣的,包括我自己。也难怪,对只图安逸,娇生惯养的我们来说,那些炮弹横飞的战争实在太遥远了,遥远的只能用“历史”二字简单概括之,冰冷而又陌生的记忆,掀不起感情上的一似涟漪。
如果有的选择,我们宁愿看的是诸如穿越小说里更遥远的风花雪月,或者眼下那些偶像们倾情演绎的麻雀变凤凰。
所以,《集结号》一开头就把我给震慑住了。
连长谷子地说“凑出六顶钢盔”给去刺探敌情的兄弟们。
但抗战结束后,那些士兵们保命用的东西给挖煤的矿工们拿来充作夜壶。
在现在,我想,这些头盔都可以陈列在博物馆寿终正寝了。只可惜它们不会说话,不能谈起属于它们的一段历史,不论那是怎样的惊心动魄或者云淡风轻,都被时间的尘埃掩埋了。
好容易打赢了,却是没人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谷子地抱着给炸成两截的指导员,捂着伤口也止不住血,悲痛之下,下令不准投降。
字字泣血。
可管什么用,反动派不是人么,还是打死他们一个就能救回一个兄弟?
谁的血是冷的,谁的血不是红的,谁的命没了还换得回来……
冲动的谷子地记了大过,遇见了王金存——一个冲前锋胆怯了的文化教员,一个之后成了他们连新指导员的人。
最后,谷子地全连四十九的弟兄无一生还。
只来得及记上这一笔的王金存问;“连长,我给您丢人了么?”
谷子地没直接回答,摸了摸他的头,说;“下辈子还做兄弟。”
我第一次哭,便是因为看到这一幕。
第二次哭,是首长一脸凝重,说了一句“委屈”。
太委屈了,烈士全成了失踪。
太委屈了,那些盼着号响的谁都没等到那一声,集结号。
太委屈了,没办法说清的委屈,再委屈也没人知道了。
还有片子里,不能忘记的那些镜头。
刘团长叫谷子地重复他的命令,他说;“还有呢?”
怎么忍心,他那么冷静得近乎冷酷地给了希望又叫人绝望,骗别人也想骗自己不成。
在他墓碑前嘶声大叫的谷子地,是他意料之外的生还者吧。
有时候,活着比死了更痛苦。但活着,至少是活着啊,多少希望活着的士兵连全尸都没。
谷子地说:“轰碎了就拼不回来了”。
应该是见多了,习惯了,但听的人是一阵揪心。
就连谷子地自己也做不到麻木,那块染血的手表,他该攥在手心里还是狠狠丢掉?
有人被活活烧死,有人被坦克碾过,有人和敌军同归于尽。
我忽然想到阿Q的带些戏谑的一句话——革命,革谁的命?
可不革命就是任人鱼肉的命,革命是牺牲了别人的命,何其残酷,多么惨烈。
还有那一段,为了那没听见的集结号。
焦排长说听见了集结号一直在吹。
于是,听力受损的谷子地固执地一问再问,好几个人说听见了。
《集结号》观后感2一幕幕炮火连天、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血腥撕杀的场面令人惊心动魄;一场场战友惨死、尸骨无存、背负失踪名份的情节使人撕心裂肺、悔恨哀怨;一个个舍生取义、视死如归、锲而不舍的英雄壮士让人无限敬仰、难以忘怀。整个影片让人震撼、让人心碎、让人感动、让人长叹。当人们期待以久的集结号终于在片尾中吹响的时候,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这就是我观看了电影《集结号》后的切身感受。
有许多人都说电影《集结号》是一部战争片,但我却感到她更像一部伦理教育片。本片导演冯小刚说《集结号》是表达诚意的作品,我认为还是很有道理的。战争的残酷场面只不过是为这部片子的主题思想铺垫一个前提,其真正的思想主题是在弘扬忠诚。
《集结号》吹响的是一曲以忠诚为主旋律的壮丽诗篇。四十七个壮士血洒疆场是忠诚、为的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的是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焦排长在重伤弥留之际说听到了集结号吹响了是忠诚,为的是余下的战友的生命;刘营长不让吹集结号也是忠诚,为的是大部队的安全撤退和人的生命;王金存的未婚妻千里寻夫也是忠诚,为的是至高无上的爱情;谷子地面对必死无疑而选择坚守,面对地雷爆炸而将生存留给战友,面对四十七个失踪的亡灵而不懈地追寻、不屈地抗争,更是显示了他的忠诚之心。
没有这些敢于以血肉之躯同钢铁坦克同归于尽的忠诚战士,就不可能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没有那些肯于服从大局,甘愿牺牲局部利益,承担打阻击、做掩护的指战员,就不可能有三大战役的辉煌胜利;没有千千万万个先烈的壮烈牺牲,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忠诚一词被许多人淡忘了,在一些人生活的辞典中成了痴傻的代名词,成为许多人讥笑嘲讽的对象,让许多人敬而远之。他们热衷追崇的是个人利益和经济实惠,他们追逐索取的是个人的名利和享受。为了达到个人的目的,他们指鹿为马、睁着眼睛说瞎话;他们助纣为虐,成为残害忠良的帮凶;他们贪赃枉法,不顾平民百姓的死活;他们弄虚作假,一意追求个人的所谓政绩。这些人太应该看一看电影《集结号》了,用影片中的英雄们的光辉形象来对照对照自己,用血与火的震撼来洗刷自己的污秽心灵。
战争年代需要忠诚,和平建设年代同样需要忠诚。政府需要忠诚的公务员,企业需要忠诚的员工,党和人民需要忠诚的领导干部,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忠诚的信念,和谐的社会需要千百万忠诚的民众。
愿《集结号》吹响的弘扬忠诚的主旋律,使的人们受到启迪,受到震撼,有所感悟,有所心得。让忠诚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集结号》观后感3我们没有战争的记忆,但我们应该对每个牺牲表达应有的敬意。
集结号吹响了, 这是冯小刚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正逐渐失落的情怀。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属于男人在质感,伴随着这悲壮的号声,被重新润色,提炼。理想,勇气,意志,信念,情谊。这些散发着光芒和硝烟的词汇,象一枚炮弹轰入我们的生活。
那些英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失落的情怀,我们没有忘记的权利。 那悲壮的集结号,一直响彻在我的大脑,浸入我整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没有一部片子能让我流泪了。
对于感情戏,早已经麻木,而面对这样铁骨铮铮的的场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泪。原本此类题材一直觉得都不太适合我,所以当被朋友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并不热衷,只是偶尔换台的时候瞄上几眼,人物刻画也形象,也生动,但都激不起我的观看欲望,习惯以爱情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义 ……此处隐藏8956个字……得了保存的时间和机会,即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或曰“效率优先于公平”)。从逻辑上来讲,组织似乎没有错。实际上,站在这一角度,冯小刚导演若不是旨在反喻,那么《集结号》比数十年前王成高呼“向我开炮”的《英雄儿女》并无太大突破。但我想,冯导演决不是在简单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
最近有不少人在比较《集结号》和《拯救大兵瑞恩》。如果简单地看,二者似乎相差甚远,前者讲述的是舍小我保大我,而后者讲述的则是大我救助小我。但我认为,事实上,这两部大片都在传递一种对人性、特别是对个人的关怀。
在《集结号》中,我们看到了同是炎黄子孙的两方战士以残忍的方法互相杀戮,子弹钻入肉体、滋滋作响的声音始终在观众耳边回响,窄小的巷道里满是断肢残臂,杀红了眼的战士甚至冒大不韪枪杀俘虏。特别是还有谷子地在为小我讨回尊严时所经历的种种窘境,这一切都让我感觉到,冯导演实际上是在以一种让观众揪心的手法来提醒我们大家,关爱个人,关爱生命。所以说,称《集结号》是中国版的《拯救大病瑞恩》,不无道理。
中国历史是一部崇尚集体主义的历史。我曾赴某水电厂考察,多年前响应组织号召来到这深山老林的热血知识青年们已是垂垂老朽,可如今世事已变,他们深为自己儿孙入学就业而发愁。我还曾去过一老国企,厂区外山脚下那一排排建于四五十年前的低矮房屋多属于当年那些支边的老员工,比他们晚进厂数十年的则住在旁边的现代化建筑里。对他们来说,组织靠不住,子女又没出息,可谁又会来拯救这些老年“瑞恩”呢?
我并非试图证明小我比大我,或者公平比效率,更重要。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这完全正确。但我知道,观众们流泪的主要原因并非47名烈士死得伟大,而是因为整体利益满足之后,局部利益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明明是烈士,却被认定为“失踪”;谷子地为烈士们积极奔走平反,除了受害者,却没有人真正当回事(剧中提到,老兵寻找部队的信件有几十万封);还有一名受害者,他感到不平的原因却是,“失踪”者家属的补偿比烈士家属要少很多。
所以,我认为,观众们的泪水,是委屈的泪水,既为自己,就象活着的谷子地,也为逝去的先人,就象那47位长眠地下的烈士。其实,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向组织要求的并不多。由小纸袋装着的那一枚金属小片片,还有那向空中鸣放的枪声,都足以让受了多年委屈的国人泪如泉涌,泪如泉涌之后则是一如既往地认真工作,继续牺牲小我。
《集结号》观后感14我们没有战争的记忆,但我们应当对每个牺牲表达应有的敬意。集结号吹响了,这是冯小刚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正逐渐失落的情怀。那些混合在黑色焦土,模糊血肉中的,属于男人在质感,伴随着这悲壮的号声,被重新润色,提炼。梦想,勇气,意志,信念,情谊这些散发着光芒和硝烟的词汇,象一枚炮弹轰入我们的生活。那些英雄,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失落的情怀,我们没有忘记的权利。
《集结号》吹响。从进电影院至今,那悲壮的集结号,一向响彻在我的大脑,浸入我整个身体,每一个细胞,每一根血管,都被敲打着,充斥着。好久没有一部片子能让我流泪了。对于感情戏,早已经麻木,而应对这样铁骨铮铮的的场面,我忍不住悄然掉泪。原本此类题材一向觉得都不太适合我,所以当亮剑被朋友津津乐道的时候我并不热衷,只是偶尔换台的时候瞄上几眼,人物刻画也形象,也生动,但都激不起我的观看欲望,习惯以感情为主要创作题材的我,骨髓都是填充的浪漫主义。
我是一个普通的观众,按照我的个人习惯,我仍坐在电影院的角落,专心投入的去看导演和演员创造出来的作品。那种身临其境的战争场面,直入心扉的紧张和恐惧,那些平凡普通如乡下孩子的战士,那么多不知名的战士牺牲都那么的揪心和感动,触及心底,触动灵魂。男主角谷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算一小人物,带领一个连47个战士奉上级命令守在窑场打狙击战,他们死守在窑场,等待集结号的响起,直至弹尽人亡。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他把所有的战士的尸体都掩藏在窑里,让他们不至于被炸飞而没有完整的躯体炸碎了,就捏不起来了——谷子地语。他穿着敌人的军装逃出来而被误认为是战俘,他被扭曲了,所以他要咆哮,所以他要怒吼。47个死去的战士被定为失踪,从解放战争的战场,到朝鲜战场,再到进入和平年代后,谷子地的后半生就是在为了给九连正个名,为了寻找47具遗骸、为追溯他们烈士的称号而存活着在他不懈的找寻中,我看到了一种属于真正的中国男人的脊梁,那就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铁骨铮铮!他所受的一切委屈和不理解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电影完结,我永远无法用我浅显的文字来刻画我内心的震撼和感触,文字与我用,也永远略显苍白。我们在今日的和平下,感受着战争的残酷,体会历史的严肃。向逝去的革命烈士们,致敬!
《集结号》观后感15“听不见号声,就是打剩了最后一个人,也要给我接着打下去。” ——《集结号》对白
电影一开始,战斗就开始了。三营九连连长谷子地带领一百一十七人的部队进攻国民党部队。招降失败后,谷连长发起了进攻,不料中伏,死伤惨重,幸亏最后还是攻下了。代价就是老指导员等七十一个脑袋。
很快他们就又接到命令了。九连一行人要坚守汶河的一个旧窑场,掩护大部队撤退。当团长说出:“听不见号声,就是打剩了最后一个人,也要给我接着打下去。”我的心为之一震,铁一样的部队,铁一样的死命令。而团长能给的帮助只有几枚炮弹和一个名叫王金存的指导员。每个战士都知道,如果一个营来守四个小时都难,更何况一个天残地缺的连。
不出所料,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敌人第一波进攻,九连勉强撑了过去,死伤了十三人。有两个战士偷偷出了去,在一个已亡的敌军将领身上抢了一块手表。正当他们转身走时,其中一个被敌军打中,奄奄一息。当连长问到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的回答很天真:“为了连长能有手表看时间。”一阵沉没后,那个受伤的战士就死了,他毫无怨言。敌人第二波的进攻接踵而来。剩下的战士顽强抵抗,终于击毁敌方坦克,击退敌人。焦排长受了重伤,躺在担架上。他用微弱的声音告诉谷连长他听见了号声,并让他们赶快走。渐渐地,也开始有其他人说听见了号声。但谷连长只问第一次上战场的王金存指导员。他坚定地回答:“没有!
我没听见!
”……最后,谷连长留了下来,大伙跟着留了下来,没有人再提离开。结果不言而喻,全体阵亡,谷连长受伤昏迷被俘,得以幸存……
从此,谷子地一直在为自己没听兄弟的劝说而自责。直到所有战事结束,重遇当年的吹号人,才知道当年团长根本没下令让他给九连吹集结号,因为九连牵制住了敌军的主力。谷子地整个人呆了……
看到这里,我觉得自己的眼眶都湿了。影片在庄严的号声中结束,但我的心久久未能平复。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不是因为战斗场面的宏伟,而是他们的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那种兄弟间铁哥们的情义。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究竟是不是真的,我只知道我被它感到,我知道我们的前辈就如他们一般,为我们的中国奋力战斗。他们是英雄。
我不禁回想起电影中的那个片段:整个连只剩下谷连长和受伤的王金存,王问:“我没给你丢人吧!
”谷连长沉默了一阵,说:“下辈子还做兄弟。”
眼泪终于滑下……